搜同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搜同  >  人才培养  >  正文

聚焦教学方法,共研育人良方——有机化学教研室开展集体磨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成万民)为积极响应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号召,推动课堂教学创新,9月18日下午,有机化学教研室在逸夫楼教创中心成功举办了一场富有成效的集体磨课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精研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共享教学智慧,为新学期《有机化学B》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活动伊始,教研室主任江洪教授阐述了本次磨课活动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有机化学B》作为教研室教师最多、面向学生最广的公共基础课程,每学期学生超过千人,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根基与学科兴趣。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开展集体磨课,凝聚团队力量,共同致力于课程设计优化、重难点凝练、教学方法与技巧提升,是保障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教研室主动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行动。

在随后的教学展示环节,杨懿老师首先就《饱和脂肪烃》章节的前半部分进行了精彩讲授。他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气、打火机、汽油、蜡烛等富含烷烃的物品巧妙导入,迅速拉近了抽象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程内容层层递进,涵盖了烷烃的定义和命名、结构与构象、物理及化学性质。针对本章的重难点之一——烷烃的构象异构,杨老师精心准备了生动的分子结构动态图示,将复杂的空间立体结构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紧接着,成万民老师围绕《不饱和脂肪烃》章节进行了说课分享。他从被誉为“植物激素”与“工业之母”的乙烯分子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适时引导同学们关注聚乙烯等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体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成老师注重即时反馈,通过雨课堂设置随堂练习,确保学生能够“随学随用”。面对烯烃和炔烃结构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动图细致解析了其杂化方式与成键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讲解亲电加成反应时,通过剖析反应机理,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规律,深入理解马氏加成规则。课程尾声,成老师运用AI讲伴工具梳理课堂内容,并以“烯烃的加成是否都符合马氏规则”的提问,引导学生预习后续内容,激发持续学习兴趣。

说课环节结束后,教研室组织了热烈的研讨交流。与会教师们围绕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点评。大家充分肯定了教学中展现的创新亮点,特别是利用动态可视化工具破解分子结构理解难题、联系生活实际与前沿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巧妙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增强互动与效率等做法,认为这些探索为新学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讨论中,教师们也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课时分配、深化难点讲解策略、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此次集体磨课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切磋与演练,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碰撞与升华。它充分展现了有机化学教研室潜心教学、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及主动求变、积极拥抱教学创新的时代担当。

(编辑:成万民 审核:曹敏惠)

版权所有:Copyright ©搜同|搜同资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搜同资源 化学楼

邮箱:chem

电话:027-87282133

邮政编码:430070

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