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同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安全

    当前位置: 搜同  >  正文

    搜同资源 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2025-04-08  作者:  浏览次数: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学院实验室各类突发安全事故,健全应急机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安全事故及造成的损害,依据《搜同资源 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结合搜同资源 实验室安全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预案所指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是指全院范围内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或实验场所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事故、事件。

    第二条 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障师生员工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优先进行人员抢救,同时注意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事故发生后,各实验室应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分工负责,相互协作。

    (三)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对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各实验室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到位,防止事故扩大和造成二次伤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四)预防为主,常抓不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警和预案演练等工作。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三条 搜同资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是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领导、协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搜同资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事故现场指挥、协调和应急处置,安全事故发生后保护现场,并做好现场救援的协调、指挥工作,确保安全事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

    事故响应

    事故上报

    (一)事故现场人员是事故报告的责任人,学院为事故报告的责任单位;

    (二)责任人应在自救、保护现场的同时立即启动事故上报机制,学院安全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初步判定事故情况,进行现场处置,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学院安全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协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置;

    (三)实验室安全事故上报机制为:报告人→实验室责任人→学院安全责任人→建安部安全办;

    (四)凡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必须逐级上报,不得隐瞒。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事故及其重要情况的,根据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确认后1小时内,按安全事故的级别经搜同资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学院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六)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影响、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实验室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等,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

    应急处置

    (一)紧急处置

    发生或确认即将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时,事发区域内的人员应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启动报告程序,并保护事故现场。学院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学院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处置,并注意救援人员的自我防护。

    (二)应急响应

    搜同资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组织相关实验室及人员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控制事故发展,快速将伤员移出危险区域和组织群众撤离、疏散,消除事故的隐患;根据事故情况和发展,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迅速将相邻的危险品转移至安全地带,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紧急撤退的情况,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组织撤退;现场若有人员伤亡,由校医院迅速组织抢救、转运伤员。

    现场应急处置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时严禁单独行动。

    当确定事故不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或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时,由学院立即向学校建安部安全办请求支援。

    (三)应急结束

    事故现场得以控制,导致次生、衍生事故的隐患消除后,经搜同资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认或学校、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卫生等相关管理部门许可情况下,由搜同资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应急状态终止。

    应急保障

    学院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要按照职责分工与相关预案做好应对实验室安全突发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及通信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事故调查与处理

    在事故应急响应终止后,由搜同资源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学院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积极配合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侦破工作。

    第九条 事故实验室应在事故调查结束后三日内上交书面报告,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发生事故的原因及相关责任人员情况等。

    第十条 根据调查结果,对人为原因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实验室,将根据情节轻重和后果严肃处理。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对安全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应严格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十二条 根据安全事故的性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实验室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章附则

    第十三条 本预案未尽事项,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执行。

    第十四条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院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1.化学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2.特种设备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3.辐射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4.生物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搜同资源

    2024年12月30日


    附件1

    化学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一般原则

    (一)安全防护:进入现场的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器具,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实施救援工作;

    (二)隔离、疏散:设定初始隔离区,封闭事故现场,实行交通管制,紧急疏散转移隔离区内所有无关人员;

    (三)监测、侦察:监测泄漏物质浓度、扩散范围及气象数据,及时调整隔离区的范围,做好动态监测;侦察事故现场,搜寻被困人员,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确定攻防、撤退的路线;

    (四)医疗救护:应急救援人员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移至安全隔离区域,进行现场急救,并视实际情况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

    (五)现场控制:根据事故类型、现场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事态的扩大;

    (六)防止次生灾害: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造成火灾爆炸和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并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

    (七)洗消:设立洗消站,对遇险人员、应急救援人员、救援器材等进行洗消,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八)危害信息告知:及时发布避险警告,并广泛宣传危险化学品的危害信息和应急急救措施。

    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措施

    (一)易燃易爆物质泄漏:必须立即消除泄漏污染区域内的各种火源,救援器材应具备防爆功能,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下室或受限空间;

    (二)泄漏物控制:用水雾、蒸汽等稀释泄漏物浓度,拦截、导流和蓄积泄漏物,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环境敏感区扩散,并视情况使用泡沫充分覆盖泄漏液面;对大量粉体泄漏物,应使用塑料布、帆布等覆盖,减少飞散;

    (三)泄漏源控制:根据现场泄漏情况,采取关阀断料、开阀导流、排料泄压、倒罐转移、应急堵漏、冷却防爆、注水排险、喷雾稀释、引火点燃等措施控制泄漏源;

    (四)泄漏物清理:大量残液,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盛器收集、集中处理;少量残液,用稀释、吸附、固化、中和等方法处理;

    (五)泄漏物污染水体: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水体时,应及时通知沿岸居民和地方政府,严禁下游人畜取水;加强对水体进行监测,采取打捞收集泄漏物、拦河筑坝、中和等方法严控污染扩大,如果中和过程中可能产生金属离子,必须用沉淀剂清除;

    (六)紧急点火:当易燃易爆物质在人口密集处或密闭空间泄漏,并无法有效控制,可能造成重大次生灾害时,应急处置工作组要适时果断下达点火指令;

    (七)火灾爆炸:当泄漏事故发生火灾爆炸次生灾害后,同时按火灾爆炸应急措施处置。

    三、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处置措施

    (一)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时,应遵循“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

    (二)扑救初期火灾:关闭火灾部位的上下游阀门,切断物料来源,用现有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和控制火源;

    (三)保护周围设施: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采取冷却、隔离等保护措施,并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

    (四)火灾扑救:针对不同的危险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控制火灾。当外围火点已彻底扑灭、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堵漏措施准备就绪并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且消防力量也已准备就绪时,可实施灭火;特殊化学品的火灾扑救注意事项见后文;

    (五)确定撤退信号和撤退方法:当火灾失控危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时,应立即指挥现场全部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六)火灾扑灭后,应派人监护现场,防止复燃。

    四、危险化学品中毒事故处置措施

    (一)现场急救:应急救援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迅速进入现场危险区,将中毒人员移至安全区域,根据受伤情况进行现场急救,并视实际情况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抢救;

    (二)医学救援:抢救生命体征危急的人员、处理眼和皮肤污染、查明化学物质毒性、进行特殊和(或)对症处理;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抢救;组织医疗专家,保障治疗药物和器材的供应,组织有可能受到危险化学品伤害的周边群众进行体检;

    (三)对中毒源进行泄漏原因分析,制定处置方案,控制泄漏源,处理泄漏物;

    (四)隔离、疏散:应急处置工作组根据风向和泄漏区域设定事故隔离区,指导应急人员隔离封闭危险区,紧急疏散事故区域内的无关人员,对主要道路和路口实行交通管制;

    (五)危害信息告知:及时、广泛地宣传中毒化学品的危害信息和应急措施。

    五、危险化学品丢失、被盗事故处置措施

    (一)实验室立即向学院报告,学根据事故等级向学校建安部安全办报告;

    (二)学院协同相关部门保护现场,配合学校、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调查。

    六、特殊危险化学品的火灾事故扑救注意事项

    (一)对于液化气火灾,切忌盲目扑灭,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其稳定燃烧;

    (二)对于爆炸物品火灾,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扑救爆炸物品堆垛时,应采用水流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

    (三)对于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

    (四)扑救毒害品、腐蚀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对于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

    (五)对于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火灾,一般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少数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易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可产生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在室内易发生爆燃,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消除周围一切火源。


    附件2

    特种设备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特种设备爆炸事故处置措施

    (一)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炸事故,应迅速关闭容器和管道的所有阀门,无法关闭的应采取堵漏措施;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内的可燃气体和油类,应使用沙石或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进行灭火;对受伤人员立即实行现场救护。

    (二)对锅炉及其蒸汽管道爆炸事故,应设法躲避爆炸物和高温水、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在爆炸结束后立即查看是否有伤亡人员,并进行救助。

    二、特种设备泄漏事故处置措施

    (一)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相关设备发生泄漏时应紧急停用,并关闭前置阀门或采用合适的材料堵住泄漏处以控制泄漏源。

    (二)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并根据防护等级标准选择相应等级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毒面具等。

    (三)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应急处置工作组确定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范围,将区域内人员疏散至泄漏区域的侧风向或上风向等安全地带,并根据泄漏物影响范围划定警戒区域。

    三、特种设备火灾事故处置措施

    根据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内盛装的介质选择合适的灭火方式,灭火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以避免中毒危险。


    附件3

    辐射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发生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失控而导致的工作人员或者公众受到意外的射线误照或照射剂量超标事故处置措施

    (一)实验室协同学院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组织封锁现场;

    (二)实验室协同学院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救治;

    (三)学院组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进入事故区,消除可能导致放射性突发事故扩大的隐患。

    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处置措施

    (一)学院立即向学校、公安、环境保护和卫生等部门报告;

    (二)学院协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保护现场,配合公安、环境保护和卫生等部门的调查。


    附件4

    生物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处置措施

    (一)事故发生实验室协同学院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避免病原微生物扩散;

    (二)事故发生实验室协同学院迅速安排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

    (三)学院根据事故等级立即报告学校及卫生部门,组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进入事故区,消除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扩大的隐患,对污染区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包括对污染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或销毁;对小隔离区进行终末消毒等。

    二、动物源疫病传播事故处置措施

    (一)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扑杀;对饲养室和实验室内外环境采取严格的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

    (二)发生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按操作规程立即隔离、处死患病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立即报告学院

    (三)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实施预防和控制方案,包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版权所有:Copyright ©搜同|搜同资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搜同资源 化学楼

    邮箱:chem

    电话:027-87282133

    邮政编码:430070

    学院官微